1、多打断点
2、善用跳转,分析数据入口(不太明白)
3、画图(数据流转图)
4、debug看源码,看跳转,边看边注释,之后用五视图法总结
实际工作中,我们经常听到“架构”和“架构师”这样的名词,并不新鲜,但是总让很多刚入门的人感觉很神秘,甚至是高深莫测。很少有人对“架构”有全面的了解和认识能并说清楚架构是什么,更谈不上掌握了。事实上,也只有极少数人能成为或者被冠以“架构师”这样的title。
对于“架构”来讲,理论上划分了5种架构视图,分别是:逻辑架构、开发架构、运行架构、物理架构、数据架构。根据名字,大家都可能大概能猜到其侧重点和含义。这里先用通俗的文字简单介绍下,便于大家理解,大家可以不必纠结概念和这些理论。
逻辑架构:逻辑架构关注的是功能,包含用户直接可见的功能,还有系统中隐含的功能。或者更加通俗来描述,逻辑架构更偏向我们日常所理解的“分层”,把一个项目分为“表示层、业务逻辑层、数据访问层”这样经典的“三层架构”。
开发架构:开发架构则更关注程序包,不仅仅是我们自己写的程序,还包括应用程序依赖的SDK、第三方类库、中间价等。尤其是像目前主流的Java、.NET等依靠虚拟机的语言和平台,以及主流的基于数据库的应用,都会比较关注。和逻辑架构有紧密的关联。
运行架构:顾名思义,更关注的是应用程序运行中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。例如并发带来的问题,比较常见的“线程同步”问题、死锁问题、对象创建和销毁(生命周期管理)问题等等。开发架构,更关注的是飞机起飞之前的一些准备工作,在静止状态下就能规划好做好的,而运行架构,更多考虑的是飞机起飞之后可能发生的一些问题。
物理架构:物理架构,更关注的系统、网络、服务器等基础设施。例如:如何通过服务器部署和配置网络环境,来实现应用程序的“可伸缩性、高可用性”。或者举一个实际的例子,如何通过设计基础设施的架构,来保障网站能支持同时10W人在线、7*24小时提供服务,当超过10W人或者低于10W人在线时,可以很方便的调整部署架构来支撑。
数据架构:数据架构,更关注的是数据持久化和存储层面的问题,也可能会包括数据的分布、复制、同步等问题。更贴切来讲,如何选择需要的关系型数据库、流行的NOSQL,如何保障数据存储层面的性能、高可用性、灾备等等。很多时候,和物理架构是有紧密联系的,但它更关注数据存储层面的,物理架构更关注整个基础设施部署层面。
根据应用特性的不同,关注侧重点可能不同。例如,某些门户类的互联网应用,读多写少而且业务相对比较简单,则更加关注“高性能、可伸缩性、可用性”等方面。对于更加复杂的应用,例如电商类大规模交易型的应用,对每个层面和每个环节都会比较关注。对于业务型的系统,例如一些生产型企业使用的ERP,或者仅供企业内部使用的一些MIS、OA应用,通常更关注功能和复杂的业务和实现和扩展,而对性能等方面又可能不要太高,这类应用则更关注纯软件架构层面。这里,不展开做具体讨论。所以很多时候,架构师也需要是一个团队,而不是一个人“全栈”。